御史大夫韩安国者(共8篇)

时间:2018-11-14 来源:热门阅读 点击: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一):

语文附加题文言文阅读
夏,六月,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将车骑、材官三十馀万匿马邑旁谷中,约单于入马邑纵兵.阴使聂壹为间,亡入匈奴,谓单于曰:“吾能斩马邑令、丞,以城降,财物可尽得.”单于爱信,以为然而许之.聂壹乃诈斩死罪囚,县其头马邑城下,示单于使者为信,曰:“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于是单于穿塞,将十万骑入武州塞.未至马邑百馀里,见畜布野而无人牧者,怪之.乃攻亭,得雁门尉史,欲杀之,尉史乃告单于汉兵所居.单于大惊曰:“吾固疑之.”乃引兵还,出曰:“吾得尉史,天也!”以尉史为天王.塞下传言单于已去,汉兵追至塞,度弗及,乃皆罢兵.王恢主别从代出击胡辎重,闻单于还,兵多,亦不敢出.
1、阴使聂壹为间的“阴” 和 吾固凝之的“固”
2、单于是根据什么作出“引兵还”的决定的
3、读了选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阴:私下,偷偷地
固:本来
根据一个尉史的话(尉史乃告单于汉兵所居)
启示:兵不厌诈.战争胜败既由双方实力决定,也由双方智谋、信息决定.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二):

首鼠两端是什么意思?

首鼠两端
【解释】首鼠:又作“首施”、“踌躇”等,双声连绵词,表犹豫不决;两端:拿不定主意.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又动摇不定,易误解为行为前后不一致.
出处故事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已罢朝,出止车门,召韩御史大夫载,怒曰:"与长儒共一老秃翁,何为首鼠两端."”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故事】西汉时期,丞相田蚡娶小老婆,窦婴与灌夫等去祝贺.田蚡故意怠慢灌夫,灌夫气愤大骂,田蚡立即拘捕灌夫及他全家准备抄斩,窦婴求汉武帝过问此事并力保灌夫,御史大夫韩安国认为杀也可不杀也可.田蚡抱怨韩安国的首鼠两端的态度.
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反义词】当机立断、干脆利落
词语性质
  【常用】常用成语
  【年代】古代成语
  【结构】偏正式成语
  【词性】贬义成语【御史大夫韩安国者】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三):

这个意思说的是什么成语?【御史大夫韩安国者】

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人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战,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而遣诸将略定陇西、北地、上郡.\x0d成语——( )\x0d2、帝(汉高祖)欲废太子,而立戚姬之子如意为太子……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x0d成语——( )\x0d3、武安已罢朝,出扯东门,召韩御史大夫(韩安国)载,怒曰:“与长孺(安国字)共一老秃翁,何为首鼠两端?”\x0d成语——( )\x0d4、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燃乎?”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四):

根据以下《史记》片断,各自归纳出一个成语.
(1)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入.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战,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而遣诸将略定陇西、北地、上郡.” 成语:___________
(2)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成语:____________
(3)帝(汉高祖)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成语:___________
(4)武安已罢朝,出止东门,召韩御史大夫(韩安国)载,怒曰:“与长子需(安国字)共一老秃翁,何为首鼠两端?” 成语:_________
(5)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 成语:______

1.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2.指鹿为马
3.期期艾艾
4.首鼠两端
5.死灰复然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五):

汉代官位名称及汉武帝时的大臣
官位级别重大到小

  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国时夏侯敦、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九卿之一.
  卫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九卿之一.
  太 尉:同大司马.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太 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曹睿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太 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 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太 守: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少 府: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
  财货,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时始置,东汉时由宦官担任,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
  中书监令:曹操为魏王时,设置秘书令以处理尚书章奏.曹丕于黄初初年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并特置中书监,使之排在中书令之前.
  中领军:曹操为丞相后置领军,不久改为中领军,掌管禁卫军.
  中护军:曹操为丞相后置护军,不久改为中护军,掌管禁卫军,地位略低于中领军.
  长 史:秦时始置,西汉时丞相下有两长史,其职务相当于秘书长,即最高国务机关中事
  务主管.将军幕府中亦有长史,为幕僚之长;可分令部队出战的称为将兵长史.东汉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设长史,职任颇重.三国沿置不改.
  从 事:刺史的佐官如别驾、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称为从事.
  仓曹掾属:主管仓谷之事的官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司 徒: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 空: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三公之一.
  司隶校尉:汉武帝始置,负责督率京城徒隶,从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简称司隶.刘备在蜀称帝时以张飞为司隶校尉. 司金中郎将:曹操于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铁、钱币和农具的铸造的官员.
  主 簿:汉始置,掌管文书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设有主簿.
  功 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记录功劳.
  东西曹掾属:曹操为丞相后下设东、西曹掌管人事工作,东曹主管二千石官员的任免,西曹主观丞相府官员的任免.其负责人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丞 相: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员.
  光禄勋:秦时称郎中令,汉武帝更名为光禄勋.王莽称司中,东汉又称光禄勋.曹操为魏公后设郎中令,黄初元年(220年)又称光禄勋,掌管宿卫宫殿门户.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谒者、掌管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掌管副车马匹的附马都尉、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而大夫、中郎将等官是否是光禄勋的属官尚有争议.九卿之一.
  执金吾:秦时称中尉,汉武帝更名为执金吾.王莽称奋武,东汉复称执金吾.曹魏先称中尉,黄初元年更名为执金吾,掌管宫外巡卫.卫尉巡行宫中,执金吾则徼偱京师.天子出行,执金吾为先导.“吾”当御讲.
  别 驾: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视察为职,别驾则另乘传车,辅助刺史出巡,故称别驾.
  廷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更名为大理,自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狱讼,是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机关.“廷”字系直、平之义,治狱贵直而平,故以为号.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监,成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县令长:春秋战国时始置,一县的行政长官,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县的长官称为令,万户以上的称为长.县令长的佐官有掌管军事、治安的县尉和掌管文书、仓狱的县丞,一般每县有丞、尉各一人,大县有尉两人或更多. 尚 书:“尚”就是执掌的意思.秦汉时,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官,掌管殿内文书,地位很低.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围办事,地位逐渐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吏部又称选部,掌管选用官吏;左民掌管缮修功作、盐池园苑;客曹掌管少数民族和外国事务;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度支掌管军国支计.其中以吏部尚书最为重要.
  尚书令:秦时始置,为尚书台首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尚书令的副手为尚书仆射,曹魏置尚书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时称左右仆射.若尚书令缺,
  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时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
  尚书郎:尚书台内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东汉选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侍 中:秦时始置,为丞相的属官,掌管拾遗补缺、赞导、陪乘、出而负玺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 正:秦时始置,王莽称宗伯,东汉复称宗正,掌管皇族与外戚事务.两汉皆以刘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东将军: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
  征南将军: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
  征西将军:统领雍、凉二州,屯驻长安. 征北将军: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
  刺 史:秦时始置,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 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书之类称为“中”,“治中”即为管理文书档案之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官职.
  参 军:东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即参谋军务,简称“参军”.
  河南尹:东汉建都于河南郡洛阳县,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官不称太守而称尹,掌管洛阳附近的二十一县.
  典农中郎将:汉末曹操置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均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仅有所治郡国大小之别,职权相当于太守.
  城门校尉:西汉始置,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
  相 国:即丞相.
  将作大臣:秦时称将作少府,汉景帝更名为将作大臣,掌管宫室、宗庙、路寝、陵园地土木营建.
  给事中:秦时始置,西汉沿置,东汉省,魏复置.为将军、列侯、九卿,以及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
  都 督:三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为领兵官,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
  校 事:曹操临时设置的小吏,负责伺察群臣的微过小罪.
  监冶谒者:三国时魏置,掌管冶铁的专官
  御史大夫:掌管弹劾、纠察的官员,其位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黄门侍郎:秦汉时,宫门皆**,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
  散骑常侍:三国魏置,即汉代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的合称,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督 军:高级统兵长官,位在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 邮:汉代各郡置督邮官,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兼管宣达教令、讼狱捕亡等事.
  汉武帝时大臣:
  丞相:窦婴 许昌 田鼢(虫字旁) 严青翟 石庆 公孙贺 刘屈犛 田千秋
  太尉大司马:田鼢(虫字旁) 卫青 霍去病 霍光
  御史大夫:严青翟 韩安国 公孙弘 张汤 石庆 卜式 儿宽 杜周 桑弘羊
  列将军: 霍去病 金日石单(di) 上官桀
  奉常太常:王臧 孔臧 韩延年
  郎中令: 王臧 李广 李敢
  卫尉: 李广 韩安国 张骞 路博得
  太仆: 灌夫 公孙贺 公孙敬声
  廷尉: 张汤 赵禹 杜周 郭居
  太行令大鸿胪: 王恢 李息 张骞 田千秋
  宗正大农令:韩安国 郑当时 刘受 颜异 桑弘羊
  中尉少府执金吾:韩安国 赵禹 李息 王温舒 尹齐 颜异 桑弘羊
  都尉: 汲黯 朱买臣 江充
  内史:石庆 郑当时 公孙弘 汲黯 儿宽 减宣
  还有东方朔 主父偃 司马迁 苏武 周亚夫 董仲舒 司马相如 李陵
  其余的就不出名了!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六):

用“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这个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

就连极薄的鲁缟也射不穿了
《汉书·韩安国传》:“强弩之末,不能入鲁缟;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一即使是强弓射出的利箭,射到极远的地方,力量已尽时,就连极薄的鲁缟也射不穿了;即使是狂暴的烈风,刮过去后,剩下最后的一丝微力,就连极轻的羽毛都吹不起来.(缟,是一种白色的薄绢,以古时鲁国所产为最薄最细,故称鲁缟.)
韩安国,字长孺,汉初人.汉武帝时,为御史大夫.当时,北方的匈奴,派人到汉朝来要求和好,武帝就同大臣商议对策.有一个名叫王恢的,曾在靠近匈奴的边境地区当过许多年地方官,很熟悉匈奴的情况,他说:“跟匈奴和好,总是长久不了,不出三几年,它就又要背约,不如不理它,干脆爱兵,把其彻底征服.”
大臣们都认为韩安国说得有理,汉武帝也表示同意,于是接受匈奴要求,进行和好谈判,建立和好关系.
这段故事,在《史记·韩长孺列传》也有记载,不过文字稍有不同,其中“强弩之末”两句,写作“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意思完全相同.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曹操大举南下时,诸葛亮访问东吴,请孙权出兵,同刘备一起,合力抗御曹操.诸葛亮谈到,曹操兵力虽强,却已相当疲劳:“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指刘备)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比喻力量已极度衰竭、毫不中用,就常用“强弩之末”来形容.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七):

董仲舒和汉武帝有什么关系

天人三策称圣意 董生一举天下知
公元前141年,孝景帝驾崩.景帝是继文帝之后,又一个奉行黄老清静无为、与民休息之治,从而实现“文景之治”的君王.史称景帝时期,仓禀丰实,府库饶财,移风易俗,黎民淳厚,西汉社会从经济到治安都达到了农业社会美好的极点.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朝廷的无为放任,诸侯骄恣,豪强坐大,商业地主侵渔细民,割据势力业已形成;再加之四夷侵临,匈奴寇边……班固论当时形势曰:“汉兴六十余载,海内义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汉书·公孙弘传赞》)在升平的表面景象下,西汉社会实已潜藏着严重的危机.急需有为之君起而进行大刀阔斧改革,制祸患于未发,防斯民于土崩;更进而结束无为之治,乘仓实财饶之运,大兴文教,再建武功,在足食足兵基础上,去迎接儒家理想中礼乐教化的盛世太平!可是,景帝只是一个继体守文之君,他实现文景之治的最大奥秘只是“无为之治”,在民力凋弊之时让其自创财富,自食其力.文景之治的到来与其说是文景君臣统治得好,不如说是放松统治的好.怎样在物质丰富的基础上实现大治,文景君臣就无能为力了.这个使命历史地落到了汉武帝的身上,汉武帝的继位,给西汉社会带来了新气象,也给儒学带来了复兴的希望.十年磨一剑,三载不窥园的董仲舒,正好赶上了这个机会,真是千载一时,三生之幸!
汉武帝刘彻,是景帝的中子,爱好文学,崇尚儒术,雄才大略,朝气蓬勃.他讲文治,修武功,北击匈奴,南抚百越,西通西域,东郡朝鲜.西汉帝国声威大振,号称极盛.他在位时期也是西汉人才最盛的对期.《汉书》称赞说:“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倪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荐)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制诰)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庄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调制音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托孤)则霍光、金日磾;其余不可胜记!”(《公孙弘传赞》)真是人才济济,群星灿烂,“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同前)!西汉此时之所以如此群贤毕集,广得异材,固然与汉武帝本人雄才大略的感召力有关,更是他求贤若渴,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直接效验.而其选拔人才的有效手段,便是经常性下令郡国及百官公卿举贤才、荐奇士和下令郡国立学校、修儒学.据《汉书·董仲舒传》所载,汉武帝 “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秀才)孝廉,皆自董仲舒发(倡议)之.”可见汉之得人在武帝,武之得人在选举与儒学,而选举和儒学的提倡则发自董仲舒.由一个儒者之议影响朝廷的决策,由正确决策导致群士向慕,再由人才群集而迎来西汉帝国的极盛局面.于此,谁还会说德生无用呢?此乃“无用”之大用!“无用”之妙用!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建元.这位雄心勃勃、精力旺盛的少年天子,一改文景时代一切因任自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施政方针,建元元年新年伊始,即“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直言极谏之士”.这次应举者百余人,庄助为举首;公孙弘以明于《春秋》中选,为博士;辕固生亦以贤良应征.其余学申不害、商鞅、韩非法家之言,操苏秦、张仪纵横之说者,一概罢黜,不予录取.董仲舒是否参加这次对策,史有分歧.董仲舒对策,《汉书·武帝纪》记于六年后的元光元年(前134),《资治通鉴》载于建元元年.《汉书》所记可信.对策说“今临政愿治七十余年”,从高祖元年(前206)至建元四年(前137)才七十年,若是建元元年对策,不得称“七十余”,而至元光元年则为七十四年,可以说“七十余年”.
董仲舒建元初不出对,很可能与当时政局有关,那就是窦太后仍然健在.窦太后是文帝皇后,景帝母亲,武帝祖母,她好尚黄老,憎恨儒学,菲薄五经.武帝即位,被尊为太皇太后,建元初年,朝廷大事都得奏请她首肯.此时自然还不是推行儒学的时候.事实上,儒学刚一抬头便遭到窦太后的严励摧折.元年夏,汉武帝任魏其侯窦婴为丞相,武安侯田蚡为太尉.窦、田倾向儒学,推荐儒生赵络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赵、王二人是诗学大师申培的弟子,建议立明堂以朝诸侯,用“束帛加壁,安车蒲轮”的特殊礼遇将申培从山东接来,商议明堂礼制.似乎坠给将振,”儒运当兴.赵绾一时得意,竟要汉武帝不再奏事太皇太后,以便推行儒术.结果窦太后大怒,私下调查出赵绾、王臧贪污事实,责问汉武帝,武帝将二人下狱,迫令自杀谢罪.窦婴田蚡亦免职反省.申公以老疾为由,旋归故里.明堂之事不了了之.整个建元时期,儒学都受压抑,在艰难中挣扎.直到窦太后亡故之后,儒学才真正迎来了复苏的春天.董仲舒也才应时而出,适时地喊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长期郁积的心声.
建元六年(前135年)五月,窦太后死,黄老之学的最后一个顽固堡垒消失了.六月,武安侯田蚡复出为丞相,坚冰已经打破,阻碍已经消除.‘司马迁说: “及窦太后崩,武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平津侯.天下学士靡然向风矣!”(《史记·儒林列传》).儒学的真正复兴和走俏是在窦太后崩后,而为儒学的走红作好理论准备和舆论准备的,则是次年董仲舒的贤良对策.如果以窦太后薨作为汉代学术崇尚的转折点,那么董仲舒的对策无疑就是儒运宏昌的开端.
贤良对策
第一策 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又令郡国举孝廉,策贤良,而董仲舒以贤良对策.汉武帝连问三策,董仲舒亦连答三章,其中心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史称《天人三策》(或《贤良对策》),后被班固全文收在《汉书·董仲书传》之中.
第一策主要是“天命”和“性情”问题.汉武帝问:“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性命之情”,为何有善恶良莠之分?当务之急,“何修何饬”,才能使“百姓和乐”,祥瑞普降呢? 董仲舒正告说,有天命存在,灾异就是天与人的对话: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惊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天人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国家政治有失,天就出现灾害来谴责他;如不知道自我反省,又出怪异现象来警告他;如果还不知悔改,天才改变成命,使其丧邦失国.这就是“天人感应”,天和人可以互相感应,互相影响.他说王者将王天下,天必出现一种非人力所能引起的征兆,此即“受命之符”.如果“天下之民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尚书》记载,周之文武将兴,兵渡盟津,白鱼跃入王舟;有火覆盖在王屋上,又忽然流动,变成了红羽乌鸦.这就是三代受命之符.祥瑞不是凭空产生的,她是对美德的报答,是王者世世代代“积善累德” 的效验.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就是这个道理.那么灾异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他认为这是“废德教而任刑罚”的结果.刑罚不中就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气聚于上,上下不和,阴阳之气就不会协调,阴阳失调就产生妖孽,于是灾异就出现了.天瑞与灾异虽是天的旨意,但都是根据帝王的所作所为作出的应答. 对于人性善恶问题,董仲舒说: 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惰者人之欲也.或夭或寿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乱之所生,故不齐也. 命是上天的指令,性是生命的本质属性,情是人的欲望情感.人的性情有仁与不仁,寿命有长有短,都是造物者(陶冶)和社会环境(治乱)作用的结果.天命无法改变,而社会环境却可以改良.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八):

光禄大夫、御史大夫、给事中、尚书是什么职务?相当于现在什么职位?

1.光禄大夫:战国时代置中大夫,汉武帝时始改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掌顾问应对.隶于光禄勋.魏晋以后无定员,皆为加官及褒赠之官:加金章紫绶者,称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称银青光禄大夫.唐、宋以后用作散官文阶之号,光禄大夫为从二品,紫金光禄大夫为正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为从三品.元、明升为从一品,清代升为正一品.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是荣誉性官职
2.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官名.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沿置,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秩中二千石 .职务类似后来的尚书令,此为汉初之情况.通常谓御史职掌监察,然主管非御史大夫,而是其下的御史中丞.成帝绥和元年(前8),仿古制设三公,改大夫为大司空.东汉又改为司空.大司空(司空)不在御史台.“侍御史之率”的名义改属中丞.晋以后多不置御史大夫.唐复置,专掌监察执法.宋不除大夫,以中丞为台长.明洪武中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官遂废.中央纪检部门的部长.
3.给事中:官名,秦始置.西汉因之,为加官,位次中常侍,无定员.所加之官或为大夫、博士或议郎,御史大夫、三公、将军、九卿等亦有加者.加此号得给事宫禁中,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每日上朝谒见,分平尚书奏事,负责实际政务,为中朝要职,多以名儒国亲充任.东汉后来不置,但前期有,如桓谭在光武朝“拜议郎给事中”.魏、晋时,或为加官,或为正官,亦无定员,五品.所加之官或三公、将军、中书监令、博士、郎等.隶散骑省,位在散骑常侍下、给事黄门侍郎上.南朝隶集书省,地位渐低,在遗直散骑侍郎下、员外散骑侍郎上,入选者地位亦不高.相当于现在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4.尚书:尚书是高官的称呼,清朝官制,六部主官称尚书,比如刑部尚书就是现如今的司法部、公安部、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的首脑.尚书令,始于秦,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掌文书及群臣章奏.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又称中书令),汉成帝改用士人.东汉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道脑.魏晋以后,事实上即为宰相之任.唐初秦王李世民曾任其职,后不复置,故唐代尚书省长官仅为左右仆射.宋代为亲王及使相兼官,班次在太师上,非实职.明废.相当于现在各部部长.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共8篇)

https://m.ahstyy.net/rmyd/154339.html

推荐访问:高升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的职责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京ICP备11356960号

正能量句子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