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共10篇)

时间:2018-11-23 来源:人生格言 点击: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一):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急

1.《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
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
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
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
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
中.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次句有什么独特的表达效果?

答:“月光如水”的比喻是常用的,但运用十分巧妙,运
用侧面描写,写将竹柏影错看为水中藻荇,来衬托出月色
的澄澈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有什么深层的含义?
答: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突出一点:
“闲”.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
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
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读完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
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色,都历历如见.
“我们闲来无事,却得不到朝廷重用,被贬官至此,渴
望报效朝廷却是有心无力!可悲!可悲”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二):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x05运用拟人,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主动来与他为伴.
\x05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x05寂寞寒夜中见到皎洁的月光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x05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x05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x05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x05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x05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二人心有灵犀.
\x05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水”指的是什么?“藻荇”指的是什么?(“水”指“月光”,“藻荇”指竹柏的影子)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x05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x05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x05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x05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x05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清静、舒适、愉悦.
\x0510.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x0511.“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x0512.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世人大多热中名利,为俗务所累.
\x051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作者在文中自称“闲人”,你对此怎样理解?
\x05“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这些都说明是“闲人”.“闲人”指政治上的“闲人”,大自然的主人.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三):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不足百字的(),以()为线索,借景抒情,描绘了承天寺澄澈的(),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谪居黄州的孤寂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不足百字的(抒情小品),以(月光)为线索,借景抒情,描绘了承天寺澄澈的(月色),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谪居黄州的孤寂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四):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的答案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理由:
4.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1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心中只想到张怀民一人,认为与他是知己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好像在等着他来似的,心有灵犀,与知己赏月,志同道合
理由:
4.他有远大抱负却无用施展才华的机会,仕途不畅,无奈而闲,但虽被贬仍有闲情赏月,足以表现他的乐观旷达,淡泊宁静的情怀.
问题补充:
描写月下承天寺庭中景___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了的________比喻___修辞手法,为我们营造了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光如水,似真似幻,疏影摇曳______的境界.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五):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品味文中画线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说说下面哪句诗最能体现该句的意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床上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月泊》)
但是能不能简短一点

  品味:步于中庭,目光所及,满院横斜交错着各种水草,在“水”中漂浮,游荡,抬头一看,在碧空的皓月照耀下,竹、柏,影影绰绰,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气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先写了水色,继写水中诸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写了庭下诸景后,跳出这样一句:“盖竹柏影也.”文意陡然一变,用语出奇制胜.作者初写庭下积水、水中藻荇,都是为了写竹柏投影,是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形成文字的波澜、节奏.而竹柏所以能投影庭下,作者不施一笔,这正是用墨高明、精妙之处.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到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月光之清了.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而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三分美景了.苏轼在此文中处处扣住个“月”字写夜游,这是特点之一.他写月,不像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繁词竞采,而是轻点几笔,则境界全出.这是特点之二.苏轼写月夜景,不是明写,而是暗写,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色清朗空明,这是特点之三.由于抓到了特点,整个描述就显得精约而传神了.
  至于意境嘛 应该是床上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这句
  都有比喻 且比喻的事物差不多
  我做能的只有这些 尽量帮你啦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六):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追加分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的原因是什么?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4、作者赏月是抒发内心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从中感悟到了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月光_(赏月)_
2、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的原因是什么?
答:是作者初到此不久,朋友不多,加上他是被贬之人,能与之亲密交往的人就更少了,所以想来想去能与之赏月同乐的人就更少了,正因如此,作者才想到了也被贬斥道这里的张怀民****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诗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此时怀民果然也没睡,二人心意相通呀,随后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
4、作者赏月是抒发内心感受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贤人如吾两人耳.
你从中感悟到了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
自得其乐、英雄无用武之地、冷清、悲凉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七):

预备班上半学期的《记承天寺夜游》练习册的答案
1.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
2.作者虽贬黄州,成为担任闲职的“闲人”,但依旧保持着旷达的胸襟,文中这种人的闲情,作者是怎么表达的.
3.本文描写生动,比喻贴切,写庭中所见月景时全是用.喻请一一找出,并认真体会.
马上就要!

1 寻张怀民,相与,吾两人
2 描绘了一幅月色如水,竹影婆娑,月下游寺图,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也表露了“无难而不乐”的乐观旷达态度
3 庭下入积水空明,比喻传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色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同时这又是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八):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元丰六年是苏轼被贬到黄州的第五年,他深感壮志难酬.文中苏轼自谓“闲人”,反映了他既()又()的心态.

反映了他胸怀愤懑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九):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表现景物什么特点?

月光清澈透明,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十):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题)要准确答案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9.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10.(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
(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
(3)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11.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12.何夜无月?……两人者耳.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被贬谪的无奈,人生的感慨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共10篇)

https://m.ahstyy.net/gy/155532.html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人生格言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人生格言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京ICP备11356960号

正能量句子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