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史(共10篇)

时间:2018-11-14 来源:热门阅读 点击:

史学史(一):

刘知几的史才、史学、史识具体是什么意思?

上大学时,我就研究过三才,很有感触,关于三才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现将一些看法综合其他学者的观点与大家探讨.还请指教.
唐儒刘知几于《史通》中提出史学家应具史才、史学与史识.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三长”之外,又加上了一个“史德”.
史才,不仅指天才和才气,主要是指文才、文采,即古人所谓的“辞章之学”.作为一个史学家必须善于用文字来叙述、论证史实.然而,如果刻意追求文采,以文害意,也是不可取的.对史学家来说,文字简洁、明晰、准确,能用最简短、平凡的文字,表达出深邃的思想,化腐朽为神奇,是最高的境界.《史记》应该是此中最高境界,
史学,是指学识,我理解主要是指专业知识.史学的面很广,既要有中外历史知识的雄厚基础,又要在专门从事的专业方面有深厚的造诣.即所谓“博”,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有关史学各门的基本知识,均应有所涉及和了解.“
史识,就是识见,义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这就是所谓的史与论的关系问题.不能 “以论代史”,而要“论从史出”.也不能只研究史料,掉进故纸堆里.而要对历史有自己的观点.即“识见”.三才中以「史识」为最难,但也最重要,因为有才无识或有学无识,都不足以成为优秀的史家.
至于史德,主要指史学家本人的品德,即清人章学诚所谓的“心术”,也即是指史家追求历史真实的正直品德.这是中国传统史学“直书”的传统.这一点,我想作为一个真正的史学家是应必备的品德,就是要忠实于历史,实事求是,不作伪史学.这点其实最可贵.

史学史(二):

西方史学史为什么说19世纪是历史学的世纪

19世纪被誉为历史学的世纪,史学理论认为,19世纪历史学逐渐科学化(尤其是法国大革命之后),历史研究从此摆脱修辞和文学写作的悠久联系;并在19世纪涌现一大批历史理论、历史学家
这个世纪里出现了很多史学流派(如兰克史学等),培养出了很多史学工作者,史学杂志和历史学社普及,史学理论有了进一步的更新,众多的考古发现(如特洛伊遗址的发掘).

史学史(三):

史家四长(史德、史才、史学、史识)的意思?具体点

编纂历史是一门大学问,提倡史家应俱备才、学、识、德.四长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之一.
唐代的历史学家刘知几提出才、学、识三长之说.
史才,是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对史料的组织富有逻辑性和生动性,文字简洁、条理清楚.
史学,是指史学家历史知识的广博,掌握资料的丰富,考证史料的严谨.
史识,是指所持的观念、立场问题,即应该如何认识历史、判断历史.
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史德”之说,认为“文史之儒,竞言才、学、识,而不知辨心术以议史德,乌乎可哉?”史德是对历史学家人品、道德、修养的要求,就是“著书者之心术也”.
任何一部能够传世的成功史书,无不贯穿与渗透着史家的才、学、识、德,尤其是后两者——史识与史德,即编撰者的史学思想与道德标准.
修史是探寻历史演化之道的认知活动,因此史家必须“先器识而后文艺”,要有正确的识见;同时更要“善善而恶恶,褒正而嫉邪”,应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忠于史实,坚持善恶必书,而且秉笔直书.【史学史】

史学史(四):

从史学的角度来看,班固为中国史学史做出了那些贡献

编写《汉书》,开创了断代史,即写一 朝代,并对《史记》中的一些不详细的地方进行了描述

史学史(五):

为什么说远古传说是中国史学史的源头

中国史学的源头,可追溯到远古的传说时代.传说反映了先民的历史记忆和历史意识的萌生,传说也保存了若干古史的踪影.我国古代有许多神话、传说,在先秦史籍中以各种不同形式的记载得以保存和流传下来.

史学史(六):

古希腊的“历史”指的是什么?
是西方史学史期末考试的简答题,我想应该指的是在希腊史学家眼里,他们研究的对象——“历史”是什么?

……没搞懂LZ具体指什么.
是古希腊这段历史还是古希腊时期之前的历史?
前者的话,主要是指“黑暗时代”结束后,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召开,古希腊进入鼎盛时期,进行了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直到马其顿征服整个希腊后,亚历山大病死,他创建的横跨亚欧非大陆的马其顿帝国分裂,古希腊时期就结束了,之后是希腊化时代.
后者的话,古希腊最早的文明是发源于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之后代替它的是青铜时代晚期的迈锡尼文明,迈锡尼毁于入侵,然后进入了黑暗时代.这些内容最主要的记录在荷马史诗里.有兴趣详细了解的话可以搜索相关词条.

史学史(七):

史学史选择题
设史局、由宰相监修国史最早出现在 ( )
A东汉 B北魏 C北齐 D唐
《隋书》十志,原名五代史志,包括了哪五个朝代的典章制度 ( )
A宋、齐、梁、陈、隋
B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C梁、陈、北齐、北周、隋
D梁、唐、晋、汉、周

设史局、由宰相监修国史最早出现在 ( C )
A东汉 B北魏 C北齐 D唐
《隋书》十志,原名五代史志,包括了哪五个朝代的典章制度 ( C )
A宋、齐、梁、陈、隋
B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C梁、陈、北齐、北周、隋
D梁、唐、晋、汉、周

史学史(八):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有何历史意义?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
《史记》的诞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为知言.就中国史学的具体发展而言,《史记》的贡献巨大.
  第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无论说它是古代中国史学史的最辉煌成就,还是说它是世界古代史学史的最辉煌成就,都毫不为过.这一点,只要将之与希罗多德的《历史》相比较,就会非常明白.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了榜样,于是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继而起了.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
  第二,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我国古代,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艺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后面.自从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于是,晋朝荀勖适应新的要求,才把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第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
  但必须特别指出的是,由于作者受到当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他的历史观是唯上唯心的,这也很程度上使其作品内容的历史真实性与全面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史学史(九):

中世纪西方史学史中的编年史有什么特点?比较优秀的编年史著作有哪些?【史学史】

中世纪史学发展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如“编年史”(chronicle)和“年代纪”(annals)体裁的出现.它们虽然逐渐取代古典时代流行的历史叙述体裁,但仍保留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有些编年史还突破了狭隘地区性的局限而带有较宽广的横向目光,如艾克哈德的《世界编年史》(11世纪),德意志历史家弗莱辛的奥托的著作《两个王国史》和《弗里德里克大帝传》《法兰西大编年史》(13-15世纪),《西班牙大编年史》(13-15世纪)等.又如,回忆录作为历史作品体裁的发展,历史教科书和文选读本的流行,城市编年史带有较多的世俗特征等,也都值得一提

史学史(十):

刘知几的史学成就,

刘知几 (661-721) 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高宗永隆元年(680)举进士.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监﹑太子左庶子﹑左散骑常侍等职﹐兼修国史.长安三年与朱敬则等撰《唐书》八十卷﹐神龙(705~707)时与徐坚等撰《武后实录》.玄宗先天元年(712)﹐与谱学家柳冲等改修《氏族志》﹐至开元二年(714)撰成《姓族系录》二百卷﹐四年与吴兢撰成《睿宗实录》二十卷﹐重修《则天实录》三十卷﹑《中宗实录》二十卷. 《史通》目录(明刻本) 刘知几不满于当时史馆制度的混乱和监修贵臣对修史工作的横加干涉﹐于景龙二年(708)辞去史职﹐“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 《史通》包括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其中内篇的《体统》﹑《纰缪》﹑《弛张》三篇在北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前已佚﹐全书今存四十九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而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史通》总结了唐初以前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在编纂上的特点和得失﹐认为这两种体裁不可偏废﹐而在此基础上的断代为史则是今后史书编纂的主要形式.它对纪传体史书的各部分体例﹐如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论赞﹑序例﹑题目等﹐作了全面而详尽的分析﹐对编写史书的方法和技巧也多有论述﹐这在中国史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它认为﹐“征求异说﹐采摭群言﹐然后能成一家”﹐主张对当时各种“杂史”应分别其短长而有所选择﹐对以往各种记载中存在的“异辞疑事﹐学者宜善思之”.关于作史原则﹐《史通》鲜明地提出坚持直书﹐反对曲笔﹔其《直书》﹑《曲笔》两篇﹐在认识上把中国史学的直笔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发展了.外篇的《史官建置》是一篇简要的史官制度史﹔《古今正史》叙述历代史书源流﹐间或也有一些评论﹔《疑古》﹑《惑经》承王充《论衡》的《问孔》﹑《刺孟》之余绪﹐对古代史事和儒家经典提出一些疑问﹐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的严肃态度和批判精神﹔《杂说》等篇本是读史札记﹐涉及到以往史家﹑史书的得失﹐有的地方也反映出作者在哲学思想上的见解和倾向. 《史通》对史学工作也有一些论述.如它把史学家的工作分为三个等第﹕一是敢于奋笔直书﹐彰善贬恶﹐如董狐﹑南史﹔二是善于编次史书﹐传为不朽﹐如左丘明﹑司马迁﹔三是具有高才博学﹐名重一时﹐如周代的史佚﹑楚国的倚相.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长”的论点.史学﹐是历史知识﹔史识﹐是历史见解﹔史才﹐是研究能力和表述技巧.“三长”必须兼备﹐而史识又是最重要的.史识的核心是忠于历史事实﹐秉笔直书.史有“三长”之说﹐被时人称为笃论﹐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史通》是中国史学史上最早的从理论上和方法上着重阐述史书编纂体裁体例的专书﹐是对中国唐初以前的史学编纂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史学家从撰述历史发展到评论史家﹑史书和史学工作的开创性著作.唐人徐坚认为﹐为史者应将《史通》置于座右.明﹑清以来﹐《史通》流传渐广﹐注﹑释﹑评﹑续者往往有之﹐现代史学家亦有不少研究《史通》的论著.它是8世纪初中国史坛和世界史坛上的一部重要的史学评论著作.《史通》也是有缺点的.它对史书体裁的看法﹐仅仅局限于对过往的总结﹐未能提出新的设想﹔它说的史书编纂超不出编年﹑纪传二途﹐亦不够全面.它过分强调史书体例的整齐划一﹐以致要求以生动的客观历史去适应体例的模式﹐因而对已往史书的批评亦往往失于偏颇. 唐末柳璨着有《史通析微》﹐说明《史通》在唐代已经流传.《史通》之宋刻本已不可见﹐流传至今的最早本子系明刻宋本﹐如万历五年(1577)的张之象刻本.万历三十年的张鼎思刻本﹐源于嘉靖十四年(1535)的陆深刻本﹐也是较早的本子.李维桢在张鼎思刻本的基础上进行评论﹐乃有《史通评释》刻本.此后续有郭孔延《史通评释》﹑王维俭《史通训诂》﹑清朝黄叔琳《史通训诂补》等.浦起龙将明清各种版本疏而汇之﹐予以互正﹐撰《史通通释》﹐刻于乾隆十七年(1752)﹐此即求放心斋刻本﹐流传较广.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王煦华校点《史通通释》﹐有详细校勘﹐并改正许多引书上的错误﹐书末附录陈汉章《史通补释》﹑杨明照《史通通释补》﹑罗常培《史通增释序》﹐是为目前之通行本.

史学史(共10篇)

https://m.ahstyy.net/rmyd/154346.html

推荐访问:中国史学史 西方史学史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京ICP备11356960号

正能量句子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