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爱幼的故事(共9篇)

时间:2018-11-22 来源:热门阅读 点击:

尊老爱幼的故事(一):

美德故事有哪些

永远的老师
——毛泽东尊师美德故事
作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不忘恩师的故事,更是给我们留下美谈,做出榜样.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好历史的续篇,这样才无愧于辛勤培养我们的老师,无愧于我们的伟大时代.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却始终尊敬自己的老师.1959年,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请韶山的老人们吃饭.毛泽东亲自把老师让在首席,向他敬酒,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意.
毛泽东青年时代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课.当徐特立60寿辰时,他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二——爱国爱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清之际爱国学者顾炎武的名言.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爱国爱民的志士和民族英雄.只要我们光大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会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林则徐禁烟
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
林则徐面对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鸦片的危害.道光皇帝接受了林则徐的建议,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
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鸦片全部投进硝烟池.顷刻间,鸦片全部销毁.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三——谦虚礼貌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文明举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礼貌.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七岁之师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
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四——刻苦学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勤奋读书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不论是善于治国的政治家,还是胸怀韬略的军事家;不论是思维敏捷的思想家,还是智慧超群的科学家,他们之所以在事业上不同凡响,都是与他们从小的远大抱负分不开的.俗话说:“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立志,贵在少年——
铁杵磨针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
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终于成为有名的大诗人.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五——尊老爱幼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借米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清之际爱国学者顾炎武的名言.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爱国爱民的志士和民族英雄.只要我们光大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会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林则徐禁烟
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
林则徐面对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鸦片的危害.道光皇帝接受了林则徐的建议,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
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鸦片全部投进硝烟池.顷刻间,鸦片全部销毁.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尊老爱幼的故事】

尊老爱幼的故事(二):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简短写几个

【程门立雪】讲的是尊师重教的故事.
北宋时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一天,杨时向程颐请求学问,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直到程颐一觉醒来.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铁杵磨成针】讲的是勤学的故事.
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过了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李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与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
【子路借米】说的是尊老爱幼的故事.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尊老爱幼的故事(三):

孝敬父母的故事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尊老爱幼的故事(四):

求一文明故事(100-200字)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这只是古代的 还有很多现代的故事
文明礼仪小故事中国是礼仪之邦,父母老师教育我们从小就应该去学习文明礼仪,争做四有新人.此次,在学校的组织下,有幸让我看到了《文明礼仪教育读本》这本书.以前,我一直是一个不懂事的小男孩,在看了这本书以后,我像变了个人似的,在书的海洋里汲取了很多营养,更是让我坚定了信念,让我明确了学习的方向,奋斗的目标.首先,我要尊老爱幼.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敬长辈,孝敬老人,爱护比自己弱小的人,甚至是路边的花花草草.在家里主动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我们要牢记孟子的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次,我要尊敬师长.这不仅仅表现在向老师敬个礼,问声“早安”上.而是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开动脑筋,不做小动作,不开小差.课后更是要认真、及时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争取做到又快又好.正确对待每一次测验,珍惜老师每一次的劳动果实,用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表现来回报老师.再次,同学相处时,我要做到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习他人的优点,取长补短,争取共同进步.最后,我要讲卫生讲道德.不论是个人卫生,还是集体环境,我们都……

尊老爱幼的故事(五):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A




尊老爱幼的故事(六):

守株待兔的故事 作文

父母的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自从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父母就开始爱着我们,直到永远。父母的爱,是一种对儿女天生的爱,自然的爱。犹如天降甘霖,沛然而莫之能御。这能够维护生命之最大、最古老、最原始、最伟大、最美妙的力量莫过于父母对我们的爱。

古人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的爱犹如于春天里灿烂的阳光,带给我温暖,带给我光明;母亲的爱,犹如于狂风中的一把稳定而沉着的大伞,为我遮风挡雨;母亲的爱,总在我困难的时候给予我帮助,给予我动力。那股如丝般连绵不断的爱意成为我坚强的后盾,让我时时刻刻不再有空虚的感觉。

而父亲的爱,是博大精深的,是不拘小节的。父亲的爱,总在我犯错误时,给予我正确的指导;父亲的爱,总是在我遇到难题时,给予我正确的教导……如果说,母亲的爱如水一般深远,那么,父亲的爱就如同山一般的厚重了。

说起了我父母,我的心头就涌起无限的感激。父母为了我的成长,呕心沥血,这份恩情该如何报答呢?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如何做事,如何做人。他们给我讲二万五千里长征,给我讲毛泽东、周恩来,给我讲雷锋的故事、董存瑞炸暗堡……他们告诉我,做事要小心谨慎、对人要诚恳、不可以说谎、要学会宽容、学会尊老爱幼,要懂得知恩图报、懂得无功不受禄……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呢?以前的我总很天真的认为,父母照顾自己的儿女是很应该的,很自然的事。现在回头想想,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精神,有时,我总在想,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促使着他们呢,我也很不明白,但这也许是一种责任,一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还是爱怜,但不容置疑的是:他们确实对我们很好,确实精心的照顾着我们。就拿每一天来说吧!

每一天的上午,妈妈为我做早餐,每一天的中午,又为我做午餐,每一天晚上,又为我料理晚餐,但每一次在吃饭时,她依然在干活。到了晚上学习时,父亲又来辅导着我,教我要做每一道题的时候都要认真,不能马虎,父母每天都为了我教育着我。

这样的每一天,构成了幸福的我们,这样的每一天都是平凡的,又是不平凡的,每一天的是都是小事,有是大事,面对着父母的这分恩情,我应该以感激的心化为孝敬的实际行动,让我们都来爱护我们的父母吧!

尊老爱幼的故事(七):

孝心故事【尊老爱幼的故事】

★立身行直 (我们不但要行孝,还要劝人行孝)
孔子名丘,字仲尼,周朝春秋鲁国人,父亲叔梁纥,是一饱学之士,母亲颜徵,是叔梁纥的继娶夫人.
孔子三岁时,父亲不幸过世了,而由母亲颜氏来抚养.仲尼自幼聪颖过人,而且事母至孝.
颜氏为了仲尼的将来,特地将当时有名的学者请来,教导仲尼.在母、严师的教导下,仲尼把当时所有的书籍册册读通.而且对自身的学术和品德修养,更是不时的注意与求进.所以在年轻时的他,就已略有名望.
后来,孔子在鲁国教学,宣扬仁爱之道,来自各方的学生,多至三千人,有特殊成就的就有七十二人.他教学生是身教重於言教,而且依各人的性向,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并且常常以「不学礼,无以立」来教导学生.另外,孔子还从事著述工作,把伟大的仁爱精神传扬开去.
一、孝敬父母的故事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事例四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事例五
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

尊老爱幼的故事(八):

孔融让梨里的父亲为什么夸奖孔融?

一天,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尊老爱幼—孔融让梨》这故事,主要讲的是在春秋鲁国,一位名叫孔融的四岁小孩非常懂事、聪明.一次母亲端上一盘梨子来,叫孔融先拿.而孔融拿了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孔融说:“哥哥比我大,大的梨应该给他吃.”
读完之后,一种佩服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起,仅有四岁的小孩竟这么懂事,他的一举一动,机灵巧妙的回答深深迷住了我,实在令人印象深刻.简朴的语句中,洋溢着可贵的尊老爱幼品质,蕴藏着那中谦让的美德.孔融与童年的我比起来简直天壤之别,一件令人惭愧的事又在脑海中飘荡着.那事发生在我五岁的时候,一天,弟弟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着动画片,我看了看钟,糟糕!电视剧大结局呀.我立即拿起遥控器换了台.弟弟一下子变了眼色,跑过来与我争吵.闻声惊动了奶奶,奶奶从一楼上来,了解了情况后,就说:“浩仔,做哥哥的让下弟弟,而且是弟弟先看的,你还可以下一楼看啊,干嘛一定要在这看.”我说:“就不!”“听话!”奶奶叫.我瞪了奶奶一眼,就气冲冲地回房间了.晚上,趁奶奶在看电视,我刻意在电视机前左摆右摆,拳打脚踢,奶奶叫我别挡着,我假装没听见.最后奶奶也没说什么,就出去了.直到逝世的那一天,我情不自禁想起奶奶对我的疼爱,有想起了这件令人后悔的事,当时我厂狠透自己了,巴不得自己五马分尸.我真对不起奶奶,我自己没有做到先人后己,尊老爱幼,还埋怨奶奶,现在想起来心里真不是滋味.我们做什么首先要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同时也要谦让别人,做到先人后己,自己的收获才会更多,更丰富.
谦让,是一种美德,有时一种尊重,是一种宽容,是一种贡献,是一种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救济药.学会谦让,做到谦让,那你一定能品尝到最大的甜头.

尊老爱幼的故事(九):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悟出什么道理,谁能说一下,

孔融让梨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统美德故事.很多家长都用此故事来教育自己年幼的孩子要懂得谦让.相传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在他四岁的时候,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从故事中我们认识到:我们从小就要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尊长的习惯.与此同时,我也发现这个故事的漏洞:一 违背儿童天性的虚伪 四岁的孩子,应该是天真烂漫,稚拙天真的.在作出选择的时候,更过的是出于本能和诚实.在众多兄弟面前,第一个作出选择,根据儿童的天性,如果梨好吃,孔融能吃完大的,他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拿最大的,如果他人小,胃口小,只能吃完一个小的,他就可以选择拿小的.可是,他为了讨得父母的欢心,非得编出一套理由来,把大的既留给哥哥,也留给弟弟,哄得父亲心花怒放.他这样做有明显的功利性,就是讨父母的欢心.为什么呢?因为孔融在家中既不是老大,也不是老小,处于容易被父母忽略的位置,为了让父母注意他,小小年纪的他就学会了察言观色,投其所好.所以,孔融让梨的真相:是在跟几位兄弟争宠的过程中,违背天性的虚伪的选择.我儿子四岁时,我曾试探过他,摆出一盘梨,问他要大的还是要小的,他说要小的,因为他只能吃完小的.这个答案更诚实,更符合孩子的天性.二 无原则无规矩的圆滑 凡事都有一定之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孔融说出的让梨理由,貌似有道理,实则标准混乱,完全以个人主观意愿为主,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没有丝毫的理性可言.比如,他的第一个理由:“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如果这条理由成立,年纪小的应该让大的,那么,他就应该始终坚持这条原则才是,可是,在父亲问他“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孔融立刻推翻了前面的理由,狡辩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推敲一下:我小,大的应该让给哥哥;我大,大的应该留给弟弟.这两条标准原本就是对立的,二者只能取其一,不可兼得,孔融为了取悦于父母,根据需要随意颠倒黑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他随心所欲地篡改规则,让父亲喜欢了,却把他的兄弟们都推上了一个难于选择的境地,到底该坚持哪条标准呢?文明社会,首先是靠法律和制度来规范的,而不是为了突出某些人某些事,就前后不一,朝令夕改,任意胡为的.三 不尊重他人的独断专行 孔融拥有优先选择权.他并没有征求哥哥弟弟的意见,而是自作主张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还振振有词地以年纪为由,证明这种选择的合理性.他并没有想过,哥哥们是否真的愿意吃大的,小弟弟是否真能吃完大的.他更没有想过,六个孩子,他既不是老大,也不是老小,凭啥资格先拿?结果,标准被他篡改了,好人让他当成了,他出尽风头,而他的兄弟们却因为他的榜样作用,因为他的双重的混乱标准,不得不进行尴尬而矛盾的选择.在这里,我们发现孔融极端自我,他只是关心自己怎么想,自己应该怎么样,并不关心别人的想法,而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孔融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有与他年龄不相称的虚伪和圆滑,他的父亲不但没有识破,反而把他的做法当作美德到处宣扬.结果,使孔融养成恃才傲物、不任世事的性格.他长大后,因其性格缺陷,上司董卓不喜欢他,曹操也讨厌他.最终被曹操以“欲规不轨”、“跌荡放言”而诛杀,是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孔融悲剧性的人生,与父亲错误的教育观念有很大关系.假如父亲在吃梨这件事上,纠正孔融的自以为是,让几个孩子按照一定之规或者实力来得到自己想要的梨,鼓励孩子诚实,正直,也许他的人生结局就会不一样.每个家长都应该努力教给孩子诚实,凭实力竞争,遵守规则和制度.但孔融让梨的故事,教给孩子的却是成人式的虚伪,圆滑和自私.

尊老爱幼的故事(共9篇)

https://m.ahstyy.net/rmyd/155373.html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京ICP备11356960号

正能量句子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