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共10篇)
元稹(一):
元稹的诗句
「和乐天赠樊著作」元稹
君为著作诗,志激词且温.璨然光扬者,皆以义烈闻.
千虑竟一失,冰玉不断痕.谬予顽不肖,列在数子间.
因君讥史氏,我亦能具陈.羲黄眇云远,载籍无遗文.
煌煌二帝道,铺设在典坟.尧心惟舜会,因著为话言.
皋夔益稷禹,粗得无间然.缅然千载后,后圣曰孔宣.
迥知皇王意,缀书为百篇.是时游夏辈,不敢措舌端.
信哉作遗训,职在圣与贤.如何至近古,史氏为闲官.
但令识字者,窃弄刀笔权.由心书曲直,不使当世观.
贻之千万代,疑言相并传.人人异所见,各各私所遍.
以是曰褒贬,不如都无焉.况乃丈夫志,用舍贵当年.
顾予有微尚,愿以出处论.出非利吾已,其出贵道全.
全道岂虚设,道全当及人.全则富与寿,亏则饥与寒.
遂我一身逸,不如万物安.解悬不泽手,拯溺无折旋.
神哉伊尹心,可以冠古先.其次有独善,善己不善民.
天地为一物,死生为一源.合杂分万变,忽若风中尘.
抗哉巢由志,尧舜不可迁.舍此二者外,安用名为宾.
持谢著书郎,愚不愿有云.
「和乐天感鹤」元稹
我有所爱鹤,毛羽霜雪妍.秋霄一滴露,声闻林外天.
自随卫侯去,遂入大夫轩.云貌久已隔,玉音无复传.
吟君感鹤操,不觉心惕然.无乃予所爱,误为微物迁.
因兹谕直质,未免柔细牵.君看孤松树,左右萝茑缠.
既可习为饱,亦可薰为荃.期君常善救,勿令终弃捐.
「和乐天折剑头」元稹
闻君得折剑,一片雄心起.讵意铁蛟龙,潜在延津水.
风云会一合,呼吸期万里.雷震山岳碎,电斩鲸鲵死.
莫但宝剑头,剑头非此比.
卷401_5 「酬乐天早夏见怀」元稹
庭柚有垂实,燕巢无宿雏.我亦辞社燕,茫茫焉所如.
君诗夏方早,我叹秋已徂.食物风土异,衾裯时节殊.
荒草满田地,近移江上居.八日复切九,月明侵半除.
卷401_6 「酬乐天劝醉」元稹
神曲清浊酒,牡丹深浅花.少年欲相饮,此乐何可涯.
沉机造神境,不必悟楞伽.酡颜返童貌,安用成丹砂.
刘伶称酒德,所称良未多.愿君听此曲,我为尽称嗟.
一杯颜色好,十盏胆气加.半酣得自恣,酩酊归太和.
共醉真可乐,飞觥撩乱歌.独醉亦有趣,兀然无与他.
美人醉灯下,左右流横波.王孙醉床上,颠倒眠绮罗.
君今劝我醉,劝醉意如何.
卷401_7 「和乐天初授户曹喜而言志」元稹
王爵无细大,得请即为恩.君求户曹掾,贵以禄奉亲.
闻君得所请,感我欲沾巾.今人重轩冕,所重华与纷.
矜夸仕台阁,奔走无朝昏.君衣不盈箧,君食不满囷.
君言养既薄,何以荣我门.披诚再三请,天子怜俭贫.
词曹直文苑,捧诏荣且忻.归来高堂上,兄弟罗酒尊.
各称千万寿,共饮三四巡.我实知君者,千里能具陈.
感君求禄意,求禄殊众人.上以奉颜色,馀以及亲宾.
弃名不弃实,谋养不谋身.可怜白华士,永愿凌青云.
元稹(二):
元稹的《菊花》全文意思
菊 花
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翻译: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赏析】: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图.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我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
元稹(三):
(元稹《菊花》)古诗的解释
菊 花
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年代】:唐
【作者】:元稹——《菊花》
【内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作者】
字微之,河南河内人.幼孤,母郑贤而文,亲授书传.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自少与白居易倡和,当时言诗者称"元白",号为"元白体".其集与居易同名长庆.
【注释】:
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赏析】: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图.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我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 么的!
元稹(四):
《菊花 元稹》阅读答案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诗中第二句中“遍绕”“日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2)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
参考答案:
16(1)表现作者喜爱、痴迷、流连忘返的情景.(2分)
(2)寄托了作者对坚贞不屈,独立孤傲个性的欣赏,对高洁隐逸人格的向往和追求.(2分)
菊 花
[唐]元 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秋丛,即丛丛的秋菊.
1.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 的景象,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 的情态.(2分)
2.说说诗人“偏爱菊”的原因.(2分)
答:
参考答案:
1.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满院盛开.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入迷、留连忘返(各1分)
2.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2分,用“此花开尽更无花”回答得1分)
【赏析】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图.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我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
元稹(五):
元稹是收到白居易哪首诗才写了“唯梦闲人不梦君”的呢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白居易谪居江州,元稹贬官通州,两地相隔千里.一天,白居易清晨起床,写了一首诗:“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诗人清晨思念朋友,悲痛惆怅.诗人在内心询问朋友:昨夜你在一定在千里之外,因何事而想念自己,使我在梦中见到了你?元稹收到白居易的诗后,赋诗说:“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元稹收到诗时正在患病,他感念友人的怜爱,感谢友人在梦中与他相见.只可惜他自己重病在身,心神恍惚,梦见的全是些毫不相干的闲人,想在梦中与友人相见而偏偏不能!从这些诗歌中,我们能体会到白居易和元稹两位诗人的刻骨铭心的朋友之爱!【元稹】
元稹(六):
元稹《离思》的名句【元稹】
名句,
唐代诗人元稹《离思》中有两句名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七):
白居易和元稹倡导了什么运动?
早年元稹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运动.世人常把他们并称为“元白”.他们开创了以长篇排律和次韵酬答来唱和的形式,并在当时广为流传,谓为“元和体”.元白诗派重写实、尚通俗,又以讽喻诗和元稹的绮靡诗为唐代文坛的奇葩!
元稹(八):
元稹的《离思五首》是什么意思
顾名思义,离思.离是离别的意思,思是思念.元稹的妻子韦丛早逝,二者死别,因思念离去的亡妻,所做的五首七律.
元稹(九):
元稹《离思(其四)》全诗意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从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此为悼念亡妻韦丛之作.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对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
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象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既然对亡妻如此情深,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诗话》以为,悼亡而曰“半缘君”,是薄情的表现,未免太不了解诗人的苦衷了.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曾经沧海”二句尤其为人称诵.
元稹(十):
元稹,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汉族,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https://m.ahstyy.net/rmyd/153165.html